网上有关“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中小学教育》2014年10月总第184期 ? 作者:罗莉莉
[导读]?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想状态一般被认为是教师从实际情境出发进行课程生成的过程。
罗莉莉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滨河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想状态一般被认为是教师从实际情境出发进行课程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适应更具有现实性。课程是幼儿园永恒的研究主题,随着课程研究地不断深入,我园梳理了创造教育课程的文化理念,为今后课程发展的方向定位。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幼儿园的条件、幼儿的教学经验,对所选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进行部分改动,使课程实施更适合幼儿园的实际。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适应性具有以局部调整为主、有意性与无意性相统一、单向适应与相互适应相统一等特点。教师的课程权力、素质以及幼儿园的课程文化直接影响着这种适应取向的有效性。? 我园初步构建了一支师德优良、素质精良、具有团队精神与示范能力的师资队伍。文化氛围、育人环境,体现着一个园所的教育理念,一个好的园本课程能够深入挖掘属于幼儿园自身的文化内涵,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符合实际、易于操作、易于掌握的学习环境。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创设适合我园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突出园本课程研究的实效性,为园本教研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游戏、操作的场所,我园深入开拓了园本教研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教育的内涵特色才会更为丰富,园本课程开展才能更为深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主题探究活动。 一、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幼儿园文化的内涵 1.明确思路、确立办园思想。每一所幼儿园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思想,这也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因此,我园确定了以“倾心于孩子的今天、着眼于孩子的明天”为办园宗旨,以 “快乐游戏、健康成长”为办园理念,以 “以健康教育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创设为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办园特色,以“潜心静学、搭建平台、成就教师、发展幼儿”为办园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园本文化,提升办园品位的园本课程文化建设总思路。 2.建设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办学思想明确了,那么如何抓住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环境,为园本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有朝气、聪明好学有灵气、快乐表现有才气、大胆交流有勇气”的孩子,我园确立的教育理念为“平等发展、快乐成长、个性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理念来体现“激情、互爱、合作、创优”的园风和“爱心、善诱、严谨、活泼”的教风。通过这些来实现我们教师“乐群、乐学、乐业、乐思”的发展目标。
二、精心营造,全面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 1.亲近大自然,寻找生活教育的资源。幼儿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我园占地面积大,园外周边环境好,可以向幼儿大量传达大自然基本信息。我园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综合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使幼儿肢体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设园本课程,以“大带小、我运动、我快乐”为主题,开设了“自选自制玩具游戏、有规则的集体游戏、民间传统游戏、大型玩具器械游戏、幼儿远足和亲子远足”等活动课程,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大带小、我运动、我快乐”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览的途中可以不断渗透环保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幼儿逐渐积累对公共生活规范的认识和经验。大自然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幼儿也源于自然,更容易与大自然沟通融合,更能怀着真实的情感与大自然对话,更容易听到、看到、呼吸到和感受到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东西。从而使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面的认识,并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使他们有意识的养成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习惯。 2.注重细节,优化育人环境。环境教育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便利。我园以“我创意、我快乐”为主题,开设了“石头画、树皮画、蜡刻画、纸浆画、树叶贴画、种子粘画、沥壶颜料画、撕贴画”等课程,利用场院、走廊、楼道以及专用活动室,引导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进行探索和学习。不仅可以处处看到幼儿园穿有幼儿装饰画的衣裳,而且无论走到哪个班、哪个功能区,都能看到美丽斑斓、童趣无限的童话世界,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吸取知识的营养。多彩的创意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使幼儿更加热爱幼儿园的生活,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到幼儿园这一大家庭中来。 3.关注师幼互动,共享生活资源。我园幼儿大部分来自农村,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时刻体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因此,师幼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为了使幼儿快乐成长,我园以“我想、我说、我快乐”为主题,开设了“口语游戏、新闻播报员、词语开花、词语接龙、餐前朗诵、甜嘴巴广播站”等活动课程。从而培养幼儿说普通话的能力,教师随时对幼儿瞬间产生的想法予以肯定、表扬和诱导,做出决策,施以生活教育。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幼儿分享快乐,全面掌握“看、听、交流、思考”等技巧,适时把握幼儿的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要求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随时有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同行。 我想,幼儿园园本课程主题的形成,会使整个幼儿园生活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幼儿园文化蕴涵着幼儿园的办园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是凝聚和激励全体保教人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园本课程的教研特色,一定会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会大大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园的内涵发展。汉字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大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大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幼儿园应秉持大教育的理念,以大课堂的形式拓展教育内容并创新课程实践模式。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即是一种基于民俗文化教育价值与实践方式而构建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多元和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大课堂应依据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并注重幼儿在认知、情感、审美、身体、动作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幼儿园既可以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嵌入此种大课堂,也可以在园内组织专门的民俗文化活动,还可以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以生活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对民俗文化活动的认识和参与。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园本课程;
引言:
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启蒙性,对他们的教育离不开幼儿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一切关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内容都可成为学习的对象,一切可供自身探究和活动的场所都可成为学习的课堂。[1][2][3][4]幼儿园教育应该秉持大教育的理念,应该通过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活动来为幼儿构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并要将课堂从园舍之内扩展到幼儿园之外,以大课堂的形式来拓展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范畴和创新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实践模式。
[5]幼儿学习的生活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具有本土性,幼儿园教师应该将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地方资源开发成课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且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仅承载和传递了特定的文化内容,还反映了特定区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7][8]把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课堂将极大地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有利于为幼儿创设更为适宜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一、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一种基于民俗文化教育价值和实践方式而构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含幼儿园既有的班级教学和区域活动,但又超越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从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内容更丰富、空间更广阔、形式更多样、过程更灵活的学习环境。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试图通过民俗文化来发展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和行为,让幼儿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观念和本土文化情感的文化个体。在教育形式和教育空间上则打破了幼儿园既定教育组织形式的禁锢,将学习的场所拓展到一切民俗文化存在且幼儿可以参与的地方,可以最大程度地契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因其组织形式的变化而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真实性。因为民俗文化大课堂将教育活动放在了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现场,幼儿看到的是真实的活动情景,感受的是真实的活动过程,这种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实践性。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借助于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来开展,它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幼儿真实地参与民俗文化活动,而不是将幼儿设定为旁观者或者欣赏者。
第三,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过程具有灵活性。民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的特征以及教育目标灵活地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而这种灵活性又表现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诸多方面。
第四,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多目标性。民俗文化往往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表现形态,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还在审美、情感等方面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趣味性。民俗文化发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它在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也具有相应的休闲和娱乐功能。[9]民俗文化的休闲与娱乐功能就让民俗文化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幼儿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妙趣横生。[10]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本课程组织形式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它可以丰富和完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11]民俗文化大课堂在本质上是一种园本课程,但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容范畴和实践场域,它将幼儿园课程延伸至幼儿园之外,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其次,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意识。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其开发成幼儿园课程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可以让幼儿在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再次,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12]民俗文化大课堂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让教师在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最后,可以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需要依托社区内组织的各项民俗文化活动或者民俗文化资源,当幼儿园将课堂搬到社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时,其与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便变得更为频繁,这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来源以及目标的确立
区别于幼儿园的一般课程,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一种“被动”的课程组织与实践方式,即它是先有民俗文化,后有基于民俗文化的相关课程实践活动。这种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是真实的,幼儿是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它不是幼儿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园内专门构建的一门民俗文化课程,这也就决定了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选择在目标设定之前。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教育作用发生的过程一方面在于民俗文化活动本身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它可以在幼儿园内生成新的活动,从而让幼儿的经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如何选择和确定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来源就十分重要。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想情感与信仰等而产生并通过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带有一定地域特点、民族特征和历史渊源的地方文化,[13]它是与人们的行为习惯及准则、地域风俗、民族情感、社会价值观念等密切融合的社会存在。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性和历史性存在,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成分,当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时,就需要去粗取精,要通过充分的甄别来选择那些积极、健康和具有正向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民俗文化。[14]民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涉及节庆祭祀、民间艺术、饮食穿戴等诸多领域,且民俗文化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应该依据地方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内容来源,并根据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规律来设置民俗文化大课堂并开展相应的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应该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外在的民俗文化资源,幼儿园对民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选择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其目标的设置应该基于对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以及民俗文化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内在连接。[15]因为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基于民俗文化的幼儿园大课堂的目标也是多重和多领域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还注重幼儿在身体、情绪、人格、社会性、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标首先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文化启蒙,帮助幼儿充分感知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要义与文化精神,要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来发展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个性人格,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来夯实幼儿的文化根基,从而帮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认同感和厚重历史文化根基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应该着眼于幼儿在认知、身体、动作、情感、审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某一种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俗文化大课堂教育活动时应该注重目标的多维性和联系性。
三、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施路径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区别于传统课程的典型特征,它在内容来源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在实施过程中也将课堂从园所之内搬到了幼儿园之外,且它以园外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先导。这种扎根于社会的大课堂可以增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体验与感知,让幼儿能够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去切身理解自身所生存的环境。由于幼儿园之外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以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为依据,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俗文化大课堂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合理地选择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嵌入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幼儿园可以把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和各种自然发生和开展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视为一种大活动、大课堂,并在这种大活动中嵌入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社会民俗文化活动是真实存在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现场,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属于社会民俗文化大活动的范畴。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当中,教师一是可以让幼儿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中的某一环节,如参与环境布置、参演节目、展示作品等;二是可以争取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为幼儿开设特别专场或者分场,让幼儿能够深度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三是可以将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延伸至幼儿园,在幼儿园内生成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主题,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民俗文化体验。基于社会民俗文化大活动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可以尽可能地给予幼儿真实的文化体验,让幼儿在与民俗文化的切身互动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文化认知。与此同时,社会民俗文化活动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这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其次,开展常态化的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向幼儿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文化样态,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活动平台。但社会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限制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水平。为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幼儿园可以在社会化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常态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幼儿园在挖掘和整理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诸如组建幼儿民俗艺术团、开设民俗工艺创作坊、举办民俗文化陈列展和民俗文化艺术节、编辑印制民俗文化儿童读本和建立民俗文化社团等方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让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
再次,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幼儿园可以将民俗文化大课堂融入社区活动,通过社区内的老人或者公益组织来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或者民俗文化节点,幼儿园可以联合社区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在一种充满亲情或者熟悉的氛围中深度参与各项民俗文化活动。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在附带鲜明的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可以规避集体教学中教师说教所产生的弊端,它能够以生活化、操作化的方式让幼儿去认识民俗文化的要义与内涵。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平台可以增强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来服务于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2]陈纳.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0-88.
[3]杨华俊.乡村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93-96.
[4]刘芸.大自然:幼儿理想的学习场所[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8):48.
[5]黄静.幼儿园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7(03):67-69.
[6]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4-77.
[7]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97-101.
[8]张斌.“江韵文化”童趣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9(07):93-96.
[9]刘婷.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以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的艺术事象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53-60.
[10]聂婉婷,杨婧丹.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J].西部学刊,2019(22):55-57.
[11]梁小丽,张婵香.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价值[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4):82-84.
[12]王娟,徐琴.做有文化根基的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6(23):10-13.
[13]潘莉.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传承保护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01):35-37.
[14]王睿喆.少数民族表现民俗的当代价值及趋势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19(02):72-76.
[15]马春玉.与幼儿发展连接:幼儿园课程理念落实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93-96.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都应围绕目标进行。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目标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就教育与社会发展而言,一是就教育与个体发展而言。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看,汉字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传承与弘扬,从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看,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开发是为了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情感、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社会知识,开发智能,培养与塑造有东方文化气质与底蕴的现代人。
(一)社会发展层面的目标——文化传承、应对、促进与传播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历程及相应的文化和教育实践,不难看出,在列强入侵、中西文化落差、传统积弊彰著、富国强民的救赎心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激进主义登台亮相,甚至在长时间内占据主流地位。这一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极为偏激、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另起炉灶,再造另外一种新的文化,从根本上更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这一思潮在汉字文化方面体现也极为明显,很多思想先驱与文化学者将国家落后、民众愚昧都“怪罪”到汉字上。于是,汉字拉丁化运动成了20世纪汉字改革的目标。“汉字落后论”这一思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民族语文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要求,以汉字为载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了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
2.应对多元文化与文化殖民
尽管中华文化在生态上也展示了多样性与丰富性,但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正统地位。其他文化样态要么被儒家文化涵化,要么在总体上处于被遮蔽、被压抑的边缘。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多元时代来临,在思想学术、日常生活等层面,一元主导、独霸天下的文化格局已一去不复返,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果说,千百年来的文化总是彰显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当今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部落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多元文化的出现无疑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标志着人类在自主、自由和自觉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看到,伴随着世界文化多样化到来的还有文化殖民。按照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的现代化国家的帝国主义行径仍没有停止,并事实上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殖民——文化殖民。
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惯性长期支配着资本、技术、产品的世界性流动,甚至语言文字、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始终是从“发达的”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输出。而显性的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一旦转化为隐性的语言文字——文化霸权,被奴役者往往已经对自己的处境丧失了警觉。开设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将改变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式,通过文化的平等消解西方的霸权话语,通过文化的互动平衡全球的文化生态。
3.促进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用费孝通先生的说法,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说,文化的自觉既不能通过文化回归,也不能通过全盘西化或他化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要对文化传统的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它在世界多种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方位的把握。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汉字的迷乱认识终成过去,汉字文化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其作用与地位也得到人们空前尊重与敬畏。以汉字文化为“根”,树立坚强的民族自信心,植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最终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价值体现,也就成了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
4.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当今世界拥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还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种种差异,整个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交相辉映、多姿多彩。承认、尊重和有意识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尊重和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融合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又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组成,对世界文明及周边国家的发展贡献极大。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汉字文化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带到遥远的西亚,直至欧洲;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商旅学人把汉字文化散播到中国以外的地区;明代郑和下西洋,至今还可以在非洲的海域找到刻有汉字的陶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今天,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深远,通过教育及课程开发的形式传播汉字文化也就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个体发展层面的目标——培养与塑造有东方气质与底蕴的现代人
培养与塑造有东方气质与底蕴的现代人,是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另一维度的目标。这一目标有两层含义:其一,培养东方气质与底蕴。也即,通过汉字文化教育及课程学习,受教育者在情感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特征等方面体现出一种东方文明与文化的特质。其二,塑造现代人。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是复古,不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赏,而是固本,是强化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基,失去这一点,现代人也就是成了历史与文化虚无主义的现代人;同时,再以世界的眼光、开发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去吸纳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营养,真正做到与世界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构成;了解汉字的来源、发展及演变;了解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中华先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掌握对联的内涵、特征及分类;了解对联中的人文掌故;掌握书法的内涵、特征、风格及发展;了解书法中的人文掌故;掌握篆刻的内涵、特征、构成及分类;了解篆刻中的人文掌故;掌握美术字的知识;掌握汉字艺术设计的知识;掌握灯谜及字谜的内涵、构成及分类;了解灯谜及字谜中的人文掌故;了解民俗中汉字的功用及掌故。
2.能力目标
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能用汉字表达自己的与想法;能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创造性地解说自己的观点;能编制对联;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行书及草书等不同的书体;会写美术字;能运用汉字进行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能编制和猜设字谜和灯谜;能运用汉字知识分析民俗特点;学会汉字文化社会调查与创新实践。
3.情意目标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通过汉字形体分析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识字、写字等行为提高文化认同感;提高对联、诗词等文化样式学习丰富情意素养;通过书法、篆刻等学习形成高尚审美品位;通过汉字设计学习培养良好个性;通过字谜、灯谜等民俗文化样式学习培养高雅情趣;通过汉字文化整体学习形成自强、厚德、笃学、弘毅、博雅、通变等良好个性品质。
关于“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501-11243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谈怎样利用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