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辽宁省土地资源利用以及耕地保护现状
据辽宁省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辽宁省陆域土地面积14.81万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6844.44万亩,比2006年度净减少2.5万亩;建设用地2087万亩,比2006年度净增加17.5万亩;未利用土地3278.11万亩,比2006年度净减少15万亩。
2007年全省各地类变更规模为33.87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净增加规模为17.56万亩,占总变更规模的51.8%。耕地净增加规模仅为0.05万亩,占总变更规模的0.15%。未利用、其他土地净减少规模为16.26万亩,占总变更规模的48.05%。
综上所述,辽宁省建设用地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且需求量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下降,耕地保护压力与日俱增,可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
二、辽宁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面临的
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与粗放利用现象并存。辽宁省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居民点占地分散,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但土地利用率较低、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较严重。江苏、浙江的国家级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达100亿元相比,而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只有7~8亿元的产出;江苏省规定省级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的投资标准要高于6亿美元,而辽宁省的省级开发区每平方公里投资还不到2亿元人民币。况且辽宁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327平方米,大大超过150平方米/人的合理标准。
2.土地供需矛盾加剧,耕地保护压力大。根据辽宁省“十一五”规划,将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各类开发区、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辽宁省建设用地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据统计,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辽宁省耕地共减少452万亩,经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补充后,耕地仍然净减少135万亩。
3.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耕地质量不平衡,可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2007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0.69万亩,通过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0.78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地力好、位置好、农用地等级高的耕地,而补充的耕地由于可垦土地后备资源较差、资金投入低、工程设施简单等原因土地质量较差,产出率较低。所以辽宁省虽实现耕地数量的平衡,但是耕地质量却失衡,长此以往,将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此外随着可垦后备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可垦土地后备资源呈逐年减少趋势,据2002年辽宁省后备资源调查统计,辽宁省宜耕后备资源仅约140万亩,即使加上零星的可垦荒地资源,以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10~15年后辽宁省亦将无土地后备资源可垦,建设用地占地将无耕地可补,耕地将逐年减少。
三、加强辽宁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的
措施建议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时期,辽宁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面临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要保证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就必须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探索土地资源利用的开源节流措施,保障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逾越。要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的各项耕地保护制度。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集中抓好基本农田地块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由下而上建立全省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数据库。市、县、乡三级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定期统计分析、年度核查、补划备案等制度,做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制度、标志的“四个落实”,有效地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的要求。
2.“盘活存量,慎用增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应采取有效管理办法加强闲置土地的利用,建设项目能用“存量”的,不用“增量”,把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为缓解用地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来抓。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必须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把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效益、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要求,作为土地供应的审批条件。同时应将土地存量挖潜计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积极开展非农业建设闲置土地清查,建立和完善利用存量土地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以及政策措施,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缓解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压力。
3.用好“小片开荒”土地,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可垦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辽宁省一方面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可垦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村集体和农民自发开垦的荒草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即“小片开荒”的数量较大。“小片开荒”地布局零散,生产能力低,没有灌排等水利设施。如能由政府行为收购“小片开荒”土地,通过国土资源部门对“小片开荒”的开发者进行一定的补贴,把“小片开荒”纳入可垦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管理,并投入资金进行土地整理,改造为高质量的耕地,作为补充耕地指标,将有效地缓解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可垦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4.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实行按建设占用耕地等级确定征收标准。2000年,省政府出台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为:占用一般耕地为每平方米10元;占用基本农田为每平方米20元。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可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实施难度加大,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却仍维持原状,致使开垦耕地的资金投入少、产出率低、土地质量较差。而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文件精神,开垦耕地质量低,则必须多补充耕地面积,即补充耕地农用地等级低于占用耕地农用地等级的,必须在耕地面积上平衡;可是辽宁省可垦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所以应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调整辽宁省耕地开垦费标准,并按占用耕地等级征收开垦费。
(一)农业地质研究现状
近50年来,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以农用资源调查研究为主,开展的工作有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盐碱地改良、农用矿产品开发,以及土壤侵蚀、荒漠化、土地沙化的调查研究与改造等,为提高我国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以名特优农产品的农业地质调查与开发工作为主,如四川对棉花、榨菜、柑橘、水稻等农作物与地质背景关系的调查;广西对柑橘、罗汉果地质背景的调查;河南通过编制全省农业地质图,相应开发了一些矿肥、农药和矿产饲料添加剂;江苏开展了板栗、柑橘等经济作物的农业地质背景区划;云南研究了烤烟、茶叶种植区地质背景,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地质背景系统、农业生态地质学等农业地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实践应用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地质工作开始尝试拓宽服务领域的过程中,“九五”期间原地质矿产部在传统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增加了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内容,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十几个试点图幅。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查明了人口密集区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高值区(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2002年,又在浙江进行省级试点,并正式启动了省部合作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掀起了农业地质工作的新高潮。自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以农业、生态为主要对象的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其间,全国各地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地质调查、评价与开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在实际应用方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农业区划工作,李正积教授在参加四川省农业区划研究过程中,发现川中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分布区棉花的质量最好,通过研究根据地质背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促进我国农业地质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方兴未艾,涉及百余种名优特产。主要有四川柑橘,重庆涪陵榨菜,广西荔枝、沙田柚及南宁香蕉和柳江甘蔗,浙江玉环文旦,山东肥城蜜桃,新疆吐鲁番葡萄,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云南、贵州、河南、山东烟草,滇西、浙东茶叶,以及山东泰山、河北迁安、北京昌平板栗等,这些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不少认识规律,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和成果,寻找和发现了新的优势区域,扩大了种植面积,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农业地质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李正积教授出版了《地质与农业》一书,提出了“农业地质背景系统”的概念,指出“农业地质背景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和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特殊综合”,并强调地质背景与优质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优质农产品及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996年,他又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及其他前沿学科理论,进一步研究了岩-土-水-植物大生态系统效应。1991年,冯群耀在《大农业地质学》中提出了“大农业地质学是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农林等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大农业相关问题的边缘学科”,认为研究农业地质背景、矿物岩石及其地球化学成分同农业的关系是农业地质科学的核心。1996年,成官文在《农业环境地质理论及其研究内容初探》中提出了“农业环境地质是一门研究农业地质环境及其环境中物质与能量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用下活化、迁移、转化的变化规律和伴随这种变化规律的生物效应,并通过人为作用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地质环境实施时空优化、因素流动和物料平衡,使农业经济能持续发展、集约经营与科学管理的学科”。1997年,张宗祜院士将地质无机环境和生态有机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学”的新概念,认为:“农业生态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1999年,陈梦熊院士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议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学。2000年,陈昌笃先生提出“地质生态学”,将地质与生态相结合,并更多地考虑地质学理论在生态系统的作用。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质环境学的概念,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学是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边缘学科。由此可见,农业地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生态环境领域,农业地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被大大拓展。
随着农业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使得人们认识到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农业地质研究成果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宏观决策的依据。例如,浙江通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杭州市萧山区北部有些地段的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超标,不宜种植粮食和蔬菜,而南部地质背景相对良好,区政府据此及时地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作出了“北菜南移”的科学决策,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浙江农业地质工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地质、农业、环境等职能部门和科研院校在各自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自1979年以来,浙江省各有关部门较系统地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开展了全省土地、气候、水、生物四大自然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初步揭示了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区划报告》和《浙江省农业区划图集》。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二次农业土壤普查,在“查清土壤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土壤科学”三大宗旨指导下,基本查明了全省土壤资源和分布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生产性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对农业增产、土壤改良及土壤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农业、环保部门和科研院所针对一些名优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展了我国东南沿海名茶产地的地质背景研究(陆景冈,王援高,唐根年,1996~1998)、浙江省农业地质背景与主要名优农业特产的关系(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1992~1995)、浙江省玉环文旦品质、产量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研究(黄泽惠等,1990)、香榧资源调查及区划(绍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1986)等,同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杭嘉湖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全省污水灌溉区农业环境质量普查、稻谷及土壤中有机氯、有机砷农药残留量监测、菜地有害物质残留研究,并通过早期开展的杭嘉湖中部平原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工作,通过这些大量的工作,省、地(市)、县在农业区划和农业区域开发方面得到了大量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料,为浙江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前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全省粮食中农药污染追踪及重金属含量水平调查研究”课题,对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掌握了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粮食作物体内的积累情况,并于1990年重点对宁波和温州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该区的土壤背景值资料。1996~1999年,由浙江省水文勘测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完成的“东苕溪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容量研究”,建立了各类专项系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和农业环境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地质部门先后开展了杭嘉湖地区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调查,萧山、安吉等地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和杭州蔬菜基地土壤重6类型微量元素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这些调查为全省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国土整治、区域环境评价、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以及某些由化学元素丰缺引起的环境疾病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改善和调控农业生态环境,制定农业经济区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的相关研究工作虽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于在专业领域、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技术集成程度不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全面系统地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使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与适生区划、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与管理以及决策等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实践证明,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与融合,是拓展地学服务领域、提升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广泛认同。
关于“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501-1058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