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药历史典故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药历史典故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乌梅大家都不陌生,除了做成冷热皆宜、酸甜可口的酸梅汤,很多人更是喜欢把它直接当零食吃。别看乌梅黑不溜秋的,其实它不仅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还是很多知名历史典故中的主角。
01
乌梅历史典故
乌梅又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子、春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
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食用历史,1979年河南裴李岗遗址便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梅核,1962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约5200-5900年的野生梅果核碎片, 成书于汉代的经典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则最早有了梅的果实可以入药的记载。
很多人看到梅就会想起 “望梅止渴” 的历史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曹操行军途中,因路途劳顿找不到有水源的道路,口渴得厉害时,曹操告诉士兵们前面有片梅林果实又酸又甜,从而使大家产生了流口水的生理反应,坚持到有水源的地方。
曹操与“梅”的故事不止如此,《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经典情节 “青梅煮酒论英雄” ,指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的故事,酒宴中便是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酒来畅饮。
02
从乌梅到酸梅汤
这两个典故、故事虽说和乌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足以看出梅的果实酸甜可口、令人口舌生津的特性,也正因为此才产生了以乌梅为主料,流传千百年深受喜爱的传统消暑饮料——酸梅汤。
酸梅汤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将这些材料煎汤便可以代茶饮用。 相传酸梅汤是秦始皇御医徐福发明的,当时秦始皇因终日操劳再加上饮酒过度,而感到食欲全无肚子还疼痛难忍。御医们想尽办法可秦始皇的病情还是毫无起色,情急之下徐福想到之前有用乌梅治愈食欲不振的病例,于是便投入研究。最后几经改良制成酸梅汤,秦始皇服用后果然好了起来便大赏了徐福,还将这个喝起来酸甜可口的汤命名为“徐公饮”。
发展至清代,经御膳房改进后酸梅汤已经成为了宫廷御用饮品,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因其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等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
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便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直到今天酸梅汤依旧是非常受欢迎的饮品。
03
乌梅实用知识
都知道用乌梅可以煮好喝的酸梅汤,那么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购买挑选乌梅呢,这些知识要知道。
? 乌梅和青梅的区别
乌梅是梅树的近成熟果实,经过低温烘干后焖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的一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我们通常所说的青梅也是梅树的果实,只不过它不需要经过加工炮制便可以食用,这里说的乌梅和青梅其实只是梅树果实的不同状态。
另外有一种龙脑香科青梅属常绿乔木也叫青梅,不过龙脑香科的青梅在过去多是作为优质木材,果实很少作为果品食用。
? 哪里买乌梅最正宗
果脯果干类的乌梅一般在超市干果区就可以买到,这类乌梅可以直接入口食用;如果是用来做酸梅汤最好去药材店买药食同源的乌梅,这种乌梅需要泡水煎煮后才能发挥最佳的风味效用。
? 乌梅的鉴别选择
首先从外观形状上看 ,正品乌梅为类圆形或不规则扁球形,而伪品为扁圆形或类圆形略扁。正品乌梅表面极皱缩,而伪品表面则较平,皱缩不明显。 其次从颜色看 ,正品为棕黑至乌黑色,而伪品为灰棕色或黑棕色。 第三从果核上看 ,正品果核表面有众多凹点,而伪品果核边缘较厚而有沟,表面无凹点。 第四从气味上分辨 ,正品味极酸有一股烟熏气,而伪品只有点酸味,其酸度远不如乌梅。
看似普通常见的乌梅,原来也有这么多有趣知识,气温逐渐升高赶紧把酸梅汤安排起来吧。
中药葛根有什么历史典故没
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相传盛唐年间,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妻,男称付郎,女叫畲女,男读女耕,十年寒窗,付郎高中进士,本是喜从天降,付郎却烦恼满怀,只因长安城里富家女子个个艳若牡丹,丰盈美丽,想妻子长年劳作,瘦弱不堪,于是有心休掉畲女。他托乡人带信回家,畲女打开只见两句诗“缘似落花如流水,驿道春风是牡丹”,畲女明白付郎要将自己抛弃,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更是容颜憔悴。山神得知后,怜爱善良苦命的畲女,梦中指引畲女每日到山上挖食葛根,不久,畲女竟脱胎换骨,变得丰盈美丽,光彩照人。付郎托走乡人后,思来想去:患难之妻,怎能抛弃?!于是快马加鞭,赶回故里,发现妻子变得异常美丽,更加大喜过望,夫妻团圆,共享荣华。从此畲族女子便有了吃食葛根的习俗,而且个个胸臀丰满,体态苗条,肤色白皙。 另外,传说古时湘西某土司的女儿与一个汉族小伙子相爱。由于双方父母坚决反对,这对恋人相约遁入深山老林之中。入山不久,小伙子应身染重疴,神志不清,面色赤红,疙瘩遍身。姑娘急得失声痛哭,哭声惊动了一个仙须鹤发的道士,马上给小伙子服用一种仙草根,旬余即愈。后来他们知道,这种仙草叫葛根。遂长期服食,两人都身轻体健、皮肤细腻、容颜不老,双双活过百岁,被人传为美谈。
神农尝百草具体是什么典故 中医药鼻祖神农氏介绍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
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
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
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
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
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
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
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
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
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
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
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
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
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
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
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
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
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
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
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
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
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
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
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
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
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
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
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
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
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
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
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
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
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
石头竖起。
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
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
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
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
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
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
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
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
《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
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
'《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
'《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
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
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
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
《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
'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
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
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
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
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
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
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
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
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
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
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
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
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
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
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
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 *** 气,吐故纳新。
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
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
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
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说到神农氏,我能想到的就是神农遍尝百草,并把那些有用的药草记录下来,结果最后因为误食断肠草而毒发身亡的传说故事了。那么历史上真的有神农氏其人吗?神农氏又是谁呢?
神农尝百草具体是什么典故神农鞭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神话故事中,神农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辨别药性,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珑玉体内的肝肺肠胃给化解了。他还有一条叫做“赭鞭”的神鞭,用它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药。这些草药经赭鞭一抽打,有毒无毒,是寒是温,各种药性自然表现出来了。
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成为美丽动人的佳话,千百年流传至今。
可是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次,神农在山中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他的肠子一截一截烂断了。这位伟大的医药之神,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纪念着他。传说山西太原附近有个神釜冈,那里还存放着神农尝药时用过的鼎。又说在咸阳的山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神农鞭药的地方,那地方名叫“神农原”或“草药山”。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中医药鼻祖神农氏介绍神农氏,上古部落首领之一,被后世之人尊为帝王,列入三皇之一“炎帝”。我们的古人,世世代代都用草药治病。可是人们怎样晓得各种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呢?这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神农氏了,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神,还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敬的医药之神。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关于神农氏的文献介绍《司马负·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
《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
《淮南子》载:“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都称炎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咸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
关于“中药历史典故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412-199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中药历史典故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药历史典故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药历史典故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乌梅大家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