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概述
1.定义
感冒是由感受外邪而引起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
2. 范围
凡是感受外邪,轻浅,在表而无流行者,为普通感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病情较重,有流行趋势,称为“重伤风”、“时行感冒”,则属今之流行性感冒范畴。
3.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和气候变化时发病率最高,夏季暑气行令,感受暑邪也能发病。
⑵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年幼体弱的小儿容易罹患。
⑶ 发病特点:婴幼儿发病后,容易变化,常可出现夹惊、夹痰、夹滞等兼证。即患病后容易出现痰多、惊厥和积滞的证候。
病因病机
1. 病 因
小儿时期感冒发病率最高,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 小儿感冒的病因有二:
⑴ 内因:形体稚嫩,卫外功能薄弱。尤其是肺气不足的小儿机体抵抗能力低下,对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差,所以一旦寒温失调,则易为外邪所犯。
⑵ 外因:“风为百病之长”。故主要外因是风邪。可兼有其他病邪的特点。如兼寒、兼热、夹暑、夹湿等。
2. 病 机
⑴ 主要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
⑵ 由于风邪致病常兼有寒邪、热邪、暑邪的不同,故出现的病理及临床表现也有区别。
⑶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患病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夹证。
诊 断
1. 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红为主要症状,多兼咳嗽。如有兼证,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或高热惊厥,咳嗽,痰吼 。
2. 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而发病。
3. 全身症状较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4. 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者,多见于虚证感冒。
5.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6. 对呼吸道分泌物作直接荧光抗体检查,可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阳性。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答案: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答案: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药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答案: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答案: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答案: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脏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答案:D。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小儿麻痹症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妇科学是中医的`重要学科之一。你知道中医妇科学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妇科学知识点。欢迎阅读。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
3)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
1)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2)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艾附暖宫丸
3)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4)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止血-举元煎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
五、月经过少
1)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2)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两地汤二至丸
2)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胞中
阴虚内寒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寒湿凝滞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
3)湿热下注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圣愈汤
5)肾气虚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鸡血藤、首乌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沙参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理中丸
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
六、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妊娠病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
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
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妇科杂病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二、不孕症
1)肾虚: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食积(积滞)
[概述]
1.定义 小儿麻痹症是感受风热暑湿疫毒之邪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初期呈双峰热,肢体疼痛伴咳嗽、咽痛,或伴呕吐、腹泻,后期出现肢体瘫痪、骨骼畸形为特征。
2.发病情况
①发病季节:多集中于夏秋季。
②发病年龄: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初生儿也可感染,且病死率较高。
③传染途径和流行情况:主要通过飞沫和粪便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病因病机]
1.病因
感受风热暑湿疫毒之邪,经口鼻入侵,内伏经脉导致肺热叶焦。
2.病机
①风、湿、热、疫毒时邪由口鼻侵入肺胃二经。
②疫毒之邪居于阳明中道。
③疫毒深入,湿热之邪内伏,流注经络四肢百骸。
④久病脏虚,肝肾亏损,精乏血枯。
总之,感受时行疫毒之邪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正气不支是病情不断深入演变的基础。由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受,肺热叶焦,筋脉失养,湿热不除,经络受阻,邪困阳明,肌肉失养,肝肾亏损,筋脉枯萎,致成此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3~35天,一般5~14天。
2.前驱期: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食欲减退、乏力、全身不适和头痛等一般“感冒”症状;或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有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经数小时~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疾病终止于此期者称顿挫型。
3.瘫痪前期:经2~6天的静止阶段,体温再次升高,进入瘫痪前期。因此本病常呈现双峰热型。有些病人可无前驱期而直接进入本期。此期病儿尚有全身兴奋状态,面赤、皮肤微红、多汗,可有呕吐和咽痛。常有一过性膀胱麻痹和便秘。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感觉过敏,不愿他人抚抱。此期重要的体征是项背强直,弯曲时疼痛。腱反射正常或稍亢进,四肢自动时,出现细微振颤,似为瘫痪先驱征兆。如疾病终止于此,无瘫痪出现,称无瘫痪型。
4.瘫痪期:肌肉瘫痪大都于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偶可早至第1天,或晚至7~11天。瘫痪随发热而加重,大都经过5~10天。轻症只1~2天,重症可持续12~16天。一般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依据主要病变部位,又可分为下列数型:
① 脊髓型 最常见,为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所致,具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表现为分布不对称、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四肢多见,下肢尤甚。感觉存在。
② 延髓型 (脑干型或球型)病毒侵犯延髓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齐、和各种异样呼吸,重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缺氧、发绀。侵犯循环中枢时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下降、循环衰竭;侵犯脑神经核后,产生各种相应症状。
③ 脑炎型 偶见,急起高热,嗜睡、昏迷和惊厥,可有痉挛性肢体瘫痪。
④ 混合型 常为脊髓型和延髓型同时存在。
5.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时,瘫痪即停止发展。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逐渐恢复功能,轻症经过1~3月,重症常需6~18个月或更久才能恢复。
6.后遗症期: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的部位,瘫痪不易恢复,受累肌群萎缩,造成躯肢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等,成为后遗症。
7.预后:少数病人可有并发症出现,如心肌损害、肺炎、肺不张、尿潴留等。严重瘫痪长期卧床者易有褥疮、骨质脱钙,甚至肾结石。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及流行季节。
2.有典型临床表现。
3.对顿挫型和无瘫痪型病人,只能依靠病原学检查结果诊断。
[类证鉴别]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表现为四肢弛缓性瘫痪,常从下肢开始,然后发展至上肢、以及腰背、躯干。病初就有肢体感觉障碍。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而蛋白量特高。这些特点可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区别。
2.假性瘫痪:当有坏血病、骨髓炎、骨折或关节炎时,局部肢体动作受阻,出现假性瘫痪。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辅以X线检查,不难鉴别。
3.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的瘫痪:接受过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的病人如出现类似本病的瘫痪,应进行病原学检查来确诊。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虚实:病之初期,发热、肢体疼痛、抽风、昏迷为实证;病之后期,肢体萎软、瘫痪,甚则肌肉萎缩者,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②辨证候:发热,咳嗽,咽痛,吐泻者,多邪犯肺胃;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者,多邪注经络;肢体萎软,瘫痪畸形者,多为气虚血滞或肝肾亏损。
2.治疗原则
初期以祛邪为主,瘫痪之后则以补虚为要。瘫痪前期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瘫痪后期治以补气活血,疏通经络,或补益肝肾,温通经络。
3.分证论治
①邪郁肺胃
症状: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或肢体疼痛,头痛,呕吐或腹泻,伴神倦,嗜睡,舌红,苔薄白或白腻。
治法: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②邪注经络
症状:再次发热,嗜睡,一侧或两侧肢体疼痛,或伴颈项背部疼痛,转侧不利,烦躁哭闹,拒抚抱,甚则呼吸不利,痰鸣气弱,昏迷抽痉,面色青灰,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疏通经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
③气虚血滞
症状:肢体萎软,难以站立,行走不正,握物不牢,一侧或两侧肢体弛缓性瘫痪,神倦乏力,面色无华,或午后潮热,颧红,舌紫黯,苔薄白或苔少。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④肝肾亏损
症状: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短小而细,躯干各部发生畸形,骨骱及脊柱呈歪斜凸出, 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虎潜丸加减
概述 1.定义
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点。
2.发病特点
多见于婴幼儿。常在感冒、泄泻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
3.预后
失治误治可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主要由于乳食内积,脾胃虚弱。
2.病机
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⑴ 积滞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啼叫即乳,或人工喂养,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胃中,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如嗜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难化,或过食甘肥粘腻等不易消化食物,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乳食停积胃腑,胃失和降,呕吐乳片食物;脾不运化,气滞于中,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大便不调;乳食停积腐败,则吐物酸馊,泻下臭如败卵。
⑵ 脾胃虚弱,胃不熟腐,脾失健运,饮食稍有不当,则乳食停滞为积,此因虚致积,为虚中夹实之候,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调护失宜,或由病后体虚未复所致。5
诊断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虚实辨伤乳、伤食
2.治疗原则
实证以消食化滞为主,虚中夹实证治以消食健脾,消补并施。如有兼证,则随证施治。
3.分证论治
[乳食内积]
症状 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
治法 消食化积。
方药 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脾虚夹积]
症状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治法 健脾消积。
方药 健脾丸加减。
预防与护理
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喂给,不宜过饥过饱。随年龄增长,根据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渐添加辅食,使乳婴儿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护理
节戒饮食,暂时控制饮食的种类和数量,使脾胃得到缓解和休息,对已经形成的积食进行消化。可以给患儿喂些萝卜水,加快食积的消化。禁止乱投滋补之品,以防进一步加重积滞的程度。
关于“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412-120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