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个人认为,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设立计划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时间的概念,孩子们无法理解。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概念都与自己的时间感知密切相关。所谓时间知觉是人们对事件发生的顺序(时间序列)和持续性(时间距离)的直观反应。这种直觉反应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的。
大多数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开始萌芽。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必须给孩子时间去分辨时间序列,控制时间距离。在公园的儿童游乐场里,答应再玩十分钟的孩子们,到时候也不会松手。约定的时间到了。
虽然孩子的嘴在回应你的提醒,但他根本不想放下玩具。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但是一小时有多长?10分钟内我们能做多少?很多孩子真的没有概念。有时候,孩子的拖延并不意味着他很顽皮,而是他们真的不能准确估计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家将6-14岁儿童分成若干组进行时间估计实验6~7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不准确、多变、不稳定;8-14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相对准确,时间概念逐渐趋于稳定。
然而,由于受情绪、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成人很难估计出半小时以上的长时间跨度,更别提处于时间知觉发展早期的儿童。定时器可以使难以估计的时间距离可控,并在周期结束时用声音提示孩子。
它是培养儿童良好时间观念的第一途径。无论是画画、玩玩具,还是做作业、看图画书,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我们都可以和孩子约好活动时间,设置计时器,告诉孩子,当计时器响起时,我们必须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因为时间到了。
如果孩子们已经知道如何看钟,我们可以用闹钟代替计时器。指针和刻度的改变也能在视觉上刺激孩子。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约定的时间段内,要控制好自己唠叨的嘴和渴望的心,让孩子们成为这个时期真正的管理者。这样,你可以减少拖延,帮助你的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复杂,日常事务相对固定。通过记录和观察,他们可以发现事物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规律性,并按此顺序执行新一天的各项程序,从而形成井然有序做事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时序意识,高效地完成任务。
今天是奇奇自己的创纪录日:如果孩子不喜欢或不会写字,画画和录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项目不必如此详细地记录下来。
简单的区分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对于2岁或2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更简单、更有规律,更适合于列表。这个单子只需要列出几个必要的步骤,让他们早起或睡觉前,并要求孩子在清单中为每一项检查相应的。晨间清单:穿衣、刷牙、洗脸、吃饭这条路很有趣。除了让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与自己生活事件的联系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适应规律的作息。
孩子们进入小学后,可以借助日常记录,制定自己的每日或每周计划,并积极管理自己的时间。最快最慢,最长最短,最平凡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最遗憾的就是时间。
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期时,他们的父母就是他们的时间管理者,为他们精心安排每一分钟。当孩子们离开我们的怀抱,父母就成了他们的时间守望者。我们忘记了当父母和孩子分开时,孩子们会踏上他们自己的时间旅程。我们只能一种方式陪伴孩子,不能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教我们的孩子控制他们生命中最容易失去和不可重复的时间。
您好!我是一名小学教师, 我在教一年级时发现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却发现,孩子们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稍碰一下就要向老师告状,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也就是我们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上了小学变得不听话,不好教育了呢?
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较快适应小学生活呢?这就是今天我跟大家一起交流的话题:一切为了孩子。
一.幼小衔接中孩子面临的变化
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通常面临六个方面发生变化的问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亲情关系。学习活动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孩子的学习活动非常轻松、愉快。
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从老师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非常高,这就使孩子有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小学老师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很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不太适应.
2、课堂教学的变化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提倡的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小学是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的课堂教学,课下还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3、行为规范的变化
在幼儿园,孩子有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而到了小学,学生的自选活动就很少,大部分时间必须服从统一的要求。(我校班主任老师会进行专门的行为规范训练。)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孩子入小学后与在幼儿园朝夕相处的同伴分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主动结交新朋友,尽快融进新的班级氛围中去.
5.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学习好、与同伴相处好,我们所期望的是孩子活泼、快乐、健康。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更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为了学习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6.学习环境的交化
进入小学,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如果孩子不能较快适应,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学习障碍。
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由于这些方面的变化,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正确看待,耐心细致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使孩子较快适应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她的妈妈洗脚,孩子看到了也主动端水给妈妈洗脚,当那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说出"妈妈洗脚"这句话时,不知打动了天下多少做父母的心.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
1、心理准备
(1)克服焦虑。新生家长的焦虑往往是因为过分关注孩子的入学问题而造成的。孩子要上小学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很重要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顺利适应的,家长不要过度担心。另外,我们小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远非想象的那么枯燥辛苦,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学习辛苦”的负面强化。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家长应该用自身轻松的心情告诉孩子小学学习生活是愉快而值得向往的。
(2)谨慎攀比。由于竞争的激烈,同事朋友之间免不了就孩子的学校、老师等进行比较。家长要慎重地把握好比较的尺度。否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所谓距离产生美。得到的东西总没有得不到的东西好。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选择,这会给孩子和家长将来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懂得欣赏。孩子要上小学了,进入一个新环境免不了会有许多的磕磕绊绊。与其唠唠叨叨地整天念叨他,不如从点滴细微处开始观察欣赏他的进步,给他一份支持和自信,让这样的自信鼓励他自己去解决更多更难的问题。(赞赏表扬要具体。如表扬孩子进步了不要笼统的说,要具体说他哪方面进步了,比如:你的字写的真漂亮啦,你真爱劳动啦,老师表扬你听讲人真多了等等。给孩子正确的导向。以后他知道怎么去做,做得更好。)
(4)耐心等待。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有遗传、年龄、性别、家庭教育等等。家长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人无完人,何况孩子。否则只会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既要坚持不懈的引导,也要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5)重视人际交往。家长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教育打良好基础.父母尤其要重视与孩子相处,用身教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如要求孩子有礼貌,家长也要对人尊敬有礼;要求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家长首先也要做到.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这样孩子才能很快的喜欢小学的老师、同学,从而喜欢学习,喜欢小学生活。
另外,平时家长要和孩子多聊天,尤其是孩子新入学的第一个月,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做作业,还会考试,要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7)进行有效沟通:
教育孩子80%靠沟通,20%靠引导. 首先家长应该明确沟通的目的:
1.满足孩子被了解的欲望。
2. 表达关爱,给予精神鼓励。
3. 释放压力。
4. 正确引导。
沟通的方法:
1、学会理解、尊重,与孩子平等相处
我在教一年级时我们班一个家长说起她的孩子很让她头疼,原因是她让孩子做什么她总是不想去做,或者即使做了也很不情愿。我就问她是怎么让孩子去做事的,她说平时在家里她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快去写作业。”我建议她再请孩子做事时不妨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帮妈妈把杯子拿来,好吗?””,把命令的口气换成委婉商量的语气,相信会好很多.后来这个家长去这样做了,孩子果然变得愿意做事了.
“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好吗?”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的口吻,而喜欢受人委托。“受人委托”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需要,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孩子也一样。当一个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这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以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居高临下,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可见只有理解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平等和谐相处.孩子不喜欢听的话:
你怎么这么笨? 学习不好,什么好事都别想
你这个懒虫,从来都不帮我做点事 光音乐学得好,有什么用?
如果考100分,我就奖励10块钱 你学习去吧,其他事不用你管
孩子最喜欢听的话:
勇敢一点孩子,你能行 错了没关系 ,只要改正还是好孩子
孩子,老师表扬你课堂听讲认真,妈妈真为你高兴
你的字写得又正确又干净漂亮,太棒了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是孩子最爱听的一句话。
父母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把这句孩子最喜欢听的话说给了他呢?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心灵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
一句话,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那么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孩子上了一天学回到家,父母该怎样跟孩子交流沟通呢?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回家就是问:作业写完了没有?有没有错题呀?这样的问话能引起孩子的好感吗?孩子他愿意与你交流吗?他会觉得你像个警察。我建议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才能真正跟孩子做到有效沟通:
1.你今天在学校看到什么好事情?(正面引导)
2.你在学校有什么优秀表现?(及时表扬)
3.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及时鼓励)
4.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吗?(消除心理压力)
2、学会倾听,也要学会真情告白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常见的错误——说教,而且是空洞的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被好好地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这就是亲子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少说多听。
善于倾听,并不意味一味迁就、放任而不要批评和教育。在与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善于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避免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与其批评孩子不如给孩子讲一个说明道理的故事。介绍书《小故事大道理》 《心灵鸡汤》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系列等等。
3、学会拥抱和耳语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里边写道:“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以由此缓解和平息。人在情绪、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还都有些含蓄,所以这种对孩子的爱往往表现在物质上,而缺乏精神上的关爱。对于孩子,尤其是已经成为学生的刚入学的孩子,我们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的肩上,注视着他(她)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你,我们知道你能行!”当孩子进步或者取得成绩获得奖励时,要毫不吝啬的竖起大拇指,真诚的赞扬孩子:“孩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好样的!”要知道,就是那么一个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动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会给孩子心灵上带来莫大的抚慰、温润。 (育人要育心的道理)
2、学习上的准备
在学校让老师感到头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知识广,兴趣旺,能力强呢?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孩子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质,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孩子倾听能力。良好的倾听将是孩子将来高质量的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家长在平常与孩子交流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如平常要求孩子听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说话人,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与人交流后就交流的内容给孩子进行简单提问,以检测孩子是否听清听懂了.再比如听完故事后,请孩子简单复述听到的主要内容等等。
切忌: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话说三遍,比水都淡。)
(2)培养孩子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好处。“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读书的益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倡“识写分开”。就是要求认识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目的是为孩子构建立体的阅读构架。比如一年级的第一册教材,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400个常用的汉字,会写其中的100个,这就突出了识字这个重点,这么多的字怎么让学生记住呢,只有多阅读!
那么在学校课外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家长每天至少应该给孩子安排有20分钟左右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我们班有好多家长虽然工作或者生意有点忙,但是他们多数都在我的建议下为孩子准备一些图文并茂、有意义、有童趣的拼音读物,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这些内容浅显而又图文并茂的书籍都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机会,并在孩子的房间准备小书架,使他能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且把每天晚上临睡前的20分钟定为亲子阅读时间。家长读故事给孩子听,或者让孩子大声朗读,培养自信。认识的字直接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读完后家长可以提些简单的问题。读得好说得好要及时鼓励,如在书上画个笑脸、星星等进行奖励)。实践证明,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我教学的班在一年级学完拼音后,就开始在我的指导下写拼音日记,那些写得好的孩子都是每天坚持读书的孩子。)
所以,我们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让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能认识更多的字,能看更多的书,是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目标。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
要完成学校的学习活动,靠的大多是有意注意。3——6岁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例如:孩子对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注意去看、注意去听,只要他感兴趣就会较长时间地进行这项活动。
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因而,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加以指引和训练,不提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完成任务,无意注意是很难转变成有意注意的。
因此,孩子刚入学,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有意注意,使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开始采用游戏形式比较好。如在桌子上放4到5样玩具,让孩子看1——2分钟,然后请孩子把头转过去,你拿掉其中一个玩具,再让孩子转过头来,要求他说出桌子上的变化。游戏可以增加难度,如玩具的数量多一点,拿掉玩具后再把留下来的玩具位置调换一下,观察的时间可以逐步缩短。
一般孩子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听录音故事来发展他的有意注意。在听故事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听,听完后回答你的问题。还可以要求他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内容,然后把故事复述给你听。
只要你能根据孩子的情况经常和他一起做有利于注意力发展的游戏,相信孩子的注意力会很快提高。
(4)培养孩子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响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 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给孩子创设口语表达的机会,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孩子接打电话,带孩子逛商场让他去跟营业员阿姨交流,让他去交钱。出去旅游让孩子主动跟导游交谈,多了解旅游地的风土人情 等.
(5)训练孩子正确写字姿势:
写字是一种知觉动作的学习,时机适当而不教,会坐失良机,太早教会带来很多困扰。最常见的是儿童执笔姿势与笔顺的错误,使老师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指导、纠正,有的甚至到初中、高中都改不过来。当然,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孩子已经有一些写字方面的准备活动,但是,作为家长一定首先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
写字姿势:
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写字歌:
写字了,写字了,
头要正,脚放平
眼离书本一尺远
胸离桌子一拳头
手离笔尖一寸长
注:在家里,我们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在拿出书本写字之前先背诵写字儿歌,边背边做,家长一旁纠正,长期坚持孩子定能养成良好写字姿势。其他习惯也一样,贵在坚持,一般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三个月以上。只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就会帮助孩子较快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可谓一劳永逸。
3、生活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而入小学后,情况一下子发生变化。放学后,跟着队伍要自己过马路回家,在校要自己整书包,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逐步过渡,也是很重要的。
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和穿脱衣裤,整理床铺,包括整理书包文具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家长不要包办代替,逐步建立自己科学、方便、习惯的生物钟。在生活习惯上也要改变一下,让孩子按照学校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饭。早晨早起,早餐让孩子吃饱,午餐前不吃零食,晚上早睡觉,少看电视。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养成时间概念。准备个小闹钟定时催孩子起床,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至于迟到。建议父母最好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以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出示自己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
4、物质上的准备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实用为主。过于花钱的东西,孩子弄丢弄坏很可惜,复杂的用品孩子不会用为时过早,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物质的准备也不一定完全要买新的,家里有旧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服装要简洁大方,方便孩子活动,不要追求名牌,以免孩子互相攀比,养成不良习惯。因为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富有和成功,使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物质观,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
四.教育孩子要有“三心”
首先,对待孩子,要有耐心。耐心,是人有修养的表现,对孩子的耐心,也是爱的最大的体现,粗暴地呵斥、打骂都是耐心缺乏的表现。在网上还看到一种说法,有的网友说,有时会把在工作中受的气带回到家里,并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应该避免。有耐心的父母就算不知道多少教育理论,如果能耐心的与孩子对话交流,肯花时间了解孩子,孩子也会乐意将自己的心思与父母交流,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至少在人格心理方面是比较健全的,在长大以后,他们表现出的健康人格会对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挤出时间陪陪孩子。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要一点一滴切实做到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因为孩子还小,缺乏自觉性,需要家长不时地提醒督促,并给予耐心的讲解指导,把一些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融在故事中,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使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行动。和孩子多待在一起,对孩子多加鼓励,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自然就会把他的问题和疑惑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沟通、解决。再次,对自己和孩子要有恒心。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想要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好,就必须先管好自己的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果必致,这样孩子看在眼里,就能记到心上,家长对于他们的要求,他们才能出色地做到。比如我们很喜欢看电视,但为了孩子学习,我们就决定和他一起不看电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上有了明显进步,我们也感到欣慰和骄傲。总之,一切贵在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做家长的能够有恒心,有耐心,有爱心地教育、指导我们的孩子,那么,相信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五、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
我们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检测:
一是“学习感兴趣”
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二是“活动能合群”
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三是“生活有条理”
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恰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总之,让孩子顺利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心情一样,我们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最后送您一句话我们共勉:每一朵鲜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 每一个孩子都有拥抱成功的机会!
关于“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412-23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培养小学生有时间观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