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有关茶的历史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茶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2、别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对茶很偏爱,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白居易喜欢茶,他用茶来修身养性,交朋会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礼。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茶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茶仙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炼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4、茶神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茶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茶诗,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5、茶怪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悟出了“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画怪,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郑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过年红包抠门的广东人,靠什么维系人情社交
上元节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广为人所知的有汉文帝纪念平吕一说,也有东汉明帝点灯敬佛一说,还有汉代民间的火把节的说法,而上元节来历则是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上元节(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 元宵节花灯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而到了现代,上元节(元宵节)的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上元节的习俗很多,如花灯寄寓、元宵赏灯诗、元宵吟灯联、元宵猜灯谜,另外还有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等。元宵节(上元节)祝福短信元宵到,送你鲜花一束:有玫瑰,成双成对;有玉兰,万事不难;有茉莉,事事如意;有秋菊,年年有余;有火鹤,红红火火;有牡丹,一生平安!额圆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肤靓美体蕊红艳绿,温柔甘饴令我痴迷,十五灯夜吻你吃你。元旦除夕偿谋面,宵夜早茶没约见,节前假后没做伴。相会团圆暂无缘,思念惦记梦无限。菊花灯祝你居住平安,荷花灯祝你合家欢乐,杏花灯你幸福安康,莲花灯祝你连年有余。元宵节,月圆灯圆情圆梦圆,祝元宵节快乐!赏月,观灯,我等你!花灯,月下,我想你!月圆,汤圆,缘梦圆!走过岁月,品味友谊;传递思念,送上祝福:新春的每一阵风吹过,都有来自我的衷心祝福,月光的每一寸照抚,都是我牵挂的嘱咐:元宵节快乐!
叉烧包开花窍门 开花叉烧包的做法和配方
今年春节,全国人民朋友圈都被《全国各省红包地图》狠狠刷屏,其中广东人均50-100元红包犹如一股清流引发全民讨论,被誉为红包排名全国最抠门省份。岂止红包,包括份子钱、满月喜酒、开业礼金,基本上民间都遵循这个约定成俗的习惯。
▲ 全国压岁钱地图,广东成清流
鲁迅先生曾评价:“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的拔住了辫子一样,纲举目张,全身就都跟着走动了......”用红包撑面子,正演变为当下物质丰富的现代中国社会,攀比人情世故的民风礼节。
那么,本年度国人纷纷议论的最大悬念莫过于“过年红包抠门的广东人,靠什么维系人情社交?”。
追本溯源,让我们看看民间称作压岁钱的红包到底是什么来历?
百度结果:红包起源于汉代,用彩绳串钱给孩童随身佩戴的辟邪品。到了唐代,宫廷盛行春日散钱之风,相互朝拜。宋元之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叫做春节,春日散钱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民国开始,流行用红纸包裹铜元。在粤语地区,红包被民间广泛称为“利市”(取意头利是、利事、励事)。
▲ 古人压岁钱
沿袭千年的利市习惯
利市的说法,早在《易经》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也有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由于“事”“是”两字相通,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
2018年春节前夕,《南方日报》形容广州是“千年不衰的全球唯一商都”。商人以财利市的理念在广州早已传承千年,以至于到今天在广州和传统商业繁荣的广府(历代广州府)粤语地区,过年新春风俗,民间盛行不论员工等级,无论年龄辈分,商家大小,熟人生人,保安保姆,逢人见面打交道或生意开门都习惯派“利市”,相互祝福“利利事事”,寓意大吉大利。
可见,务实的广府人过年拼的不是红包面子,而是民俗“利市”好运,“利市”不在金额,而在利市封数量,收到的红包数量越多,象征福气和吉兆越多。至今,在春节新年开市或上班第一天,广东依然流行大大方方跟人“逗利市”讨红包,是给对方送去财运祝福,提升人际关系的民间习俗。
▲ 广东人新年开工逗利市
传承千年的美食社交
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写道:广州是“市”。“市,买卖之所也。”广州人爱做生意,是古已有之的特性。光看分分钟影响全球行业交易的十三行、华林玉器街、中大布料市场、万菱玩具市场、站前路服装市场、三元里皮具城等成行成市的各种传统主题批发市场,即能理解“市”上的人,是怎样利市利事的。
▲ 广州长寿路玉器街
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在广州的“市”生活有着最精彩的诠释。“食自己”(意:靠自己)、“搵食”(意:找食,谋生)、“炒更”(意:兼职)等常挂于齿的口头禅,都是实实在在“市人”生活交流的谋生动机。不难理解,市人洽谈生意或联络感情,通常习惯于饮食交流。
早市流行一盅两件为主的“早茶”,便是商人热衷于“倾数”(意:谈生意)、“倾偈”(意:聊天)的场所;晚上还有“夜茶”和“宵夜”。这种源于市井,兴盛于大排挡的食文化,养成广东人穿拖鞋、看报纸的惬意习惯,衣着是否名牌并不重要,最紧要的是“我当你自己人,我愿意展示随意的一面给你看”。
▲ 茶楼,是洽商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知乎有一篇高达六十多万浏量的热议文章《为什么说「食在广州」?......》:广东人低调、好吃、口味包容,善于学习并以食做交流。在广州,因食而聚是一大民间特色,以食会友,以食洽商,以食而游,以食“吹水”(意:吹牛)是十分重要的“节目”(意:组局)。
食之地位,重要到但凡涉及装逼面子的支出,广东人都显得“抠门”,唯有“食过返寻味”(意:耐人回味的美食)的体验才值得炫耀。因为,广东人心里很清楚“羊毛出在羊身上”,攀比的红包人情迟早要还,不如务实地派利是(意:红包)图个吉利。
▲ BBC《发现中国:美食之旅》讲广东饮食文化
对广东人来说, 结伴美食才是人际社交的头号打开方式,各种餐厅食肆,随处可见“开茶位”,和行“叩手茶礼”的民风(主方倒茶时,客方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致谢。是乾隆时期流传至今的广东茶礼:以手指代叩头致谢,以示敬意),还有“饮茶”(意:喝茶)、“劈酒”(意:PK酒量),以食“叹世界”(意:享受人生)链接人际温度。
▲ 乾隆时期盛行至今的广东叩手茶礼
在广州,各种名义的朋友组局、家族相聚名目繁多,不论哪个时段、任何年龄性别的食聚,无不是在聊天中品味美食,在聚会中碰撞思想情感。
▲ 广州人日常的主要节目就是食聚
食在广州的人生见识
根据广州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5年广州餐饮住宿破千亿元,人均每周有2-3次高频率低支出的出外餐饮消费。没错,日常食聚、周末等节假日都是广州人食旅的必选时机,境外高档米其林星级名店,身边街头小吃,美食攻略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否则何来最新最炫的吃喝资讯与人生见识?
▲ 白天鹅周末茶市排队盛况
广东人自诩“吃货大省”并非浪得虚名。来自中国饭店协会《2017年中国餐饮业年度经营分析报告》,广东餐饮收入3496.59亿元,常年稳居全国第一。如果你想跟广东人交朋友或往来商业,不妨以食为名入乡随俗,便能快速获得他们的好感。
▲ 中国饭店协会《2017年中国餐饮业年度经营分析报告》
食在广州,绝非温饱行为,而是生生不息的时尚见识方式。我们不介意错过最新的名牌款式,但绝不可以放过未曾体验的美食方式,与其攀比红包,不如一起开心食叹几餐更实际。
- 岭南说 -
利市,跟面子攀比无关,跟吉兆利市有关。一向被视为华夏正统的中原文化,最纯粹的红包国之民风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战争中渐渐失去自我,却在“市风不变”的岭南得以保存。
广府地区过年广散利市,不仅是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习俗,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情商社交。广府人的食,跟美食有关,跟“搵食”有关,跟洽商、维系人情社交更是息息相关。
全国百强广府餐饮企业,除了开遍全国的快餐连锁第一品牌真功夫,广州本地知名度高的广州酒家、东江、炳胜等企业尚未插旗全国。面对如此巨大的粤菜消费空间,未来广府人如何将地道的粤菜文化精髓弘扬全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商业挑战。
说起叉烧包,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广式叉烧包是早茶的代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很多朋友想在家自制叉烧包,下面我教大家制作窍门。
叉烧包开花窍门?
想要使叉烧包蒸好后面皮呈现开花的形状,必须用高品质的低筋面粉,并用面种发面,和面时还要加入泡打粉、食用碱、白砂糖和臭粉。
开花叉烧包的做法和配方
主料:低筋面粉500克、中筋面粉500克、叉烧400克
配料:白酒100毫升、白砂糖30克、耗油15克、蜂蜜10毫升、小苏打粉1.8克泡打粉5克,碱水、生粉、食用油各适量
1.在500克低筋面粉中倒入100毫升白酒和250毫升清水,搓成光滑面团,覆盖保鲜膜静置12小时,制成面种。
2.在面种中放入白砂糖,充分搓匀,倒入适量碱水揉搓,直至闻不到酸味。再放入小苏打粉和少许清水,搓匀,最后加入200克中筋面粉,搓成表面光滑的面团,用湿布盖住面团静置15分钟。
3.将叉烧切成1厘米见方的肉丁;将蚝油、生粉和少量清水调成酱汁。
4.锅烧热,倒入少许食用油,放入叉烧和调好的酱汁,翻炒至浓稠状,拌人蜂蜜,制成馅料。
5揉搓一下面团,将其分成每份约30克的剂子,搓圆后略压扁,擀成中间薄、四周厚的圆形面皮。
6.在面皮中间包入适量叉烧馅,用食指和拇指环住面皮边缘向内聚拢,捏出褶皱并合在一起捏紧收口,制成叉烧包生坯。
提示:捏褶皱时,顶鄙的面皮要捏厚一些,这样蒸制时才不会露馅。
7.笼屉内铺上油纸或润湿的纱布,将生坯整齐地放人,每两个生坯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蒸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水,放入笼屉,蒸约8分钟即可。
提示:一定要等水烧开以后才能放入叉烧包生坯,而且全程要以大火蒸制。
叉烧包介绍
叉烧包用的馅料来历不明。叉烧包作为其中一种最常见zhi和最受欢迎的饮茶点心,很受小孩子欢迎,亦成为不少坊间传说的主角。
蒸叉烧包时要洒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没有喷水的水壶,点心工人会把水吞入口中,然后喷到包上。因此吃叉烧包时要把最表面一层皮剥去。
广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老广记记忆深处的美食。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故名。
叉烧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叉烧包不开口是什么原因
叉烧包不开口和手法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是因为面粉筋度太高,也可能是发酵不充分,所以建议使用低筋面粉筛两遍,发酵到体积的两倍以上。
关于“有关茶的历史名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kpedzd]投稿,不代表迪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pedzd.cn/bkdq/202412-22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迪紫号的签约作者“kpedzd”!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茶的历史名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迪紫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有关茶的历史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茶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有关茶的历史名...